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5
0
AI & Data

感知你的動作與情緒:深度學習在人機互動的應用系列 第 5

Day 5 | 打造語音助理第一步:LSTM 處理語音序列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前言

當語音從「聲音」轉為「理解」,我們該如何設計模型?

如果說 CNN 是語音互動系統的起點,那麼處理時間序列的模型,則是我們邁向「理解語音語意」的重要分水嶺。當我們開始想要讓系統聽懂一整句話、甚至做出更細緻的反應時,一個問題隨之而來:

👉 語音不是靜態圖像,而是連續動態的聲音流。

今天,我們將進一步踏入「語音序列處理」的領域,介紹如何透過 LSTM(長短期記憶網路) 來捕捉語音中的時間邏輯,並以語音助理的視角,探討它如何讓系統從「聽到」更進化到「理解」。

語音不只是聲音,更是時間上的語意結構

語音不同於影像,它不是一瞬間的資訊,而是持續變化的「時間序列」。這種時間性資訊,是 CNN 所無法完整捕捉的。

因此,為了讓語音助理真正理解這些語音輸入背後的意圖,我們必須導入能處理時間序列的模型。而 LSTM,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
LSTM 是什麼?為什麼適合語音序列?

LSTM(Long Short-Term Memory) 是一種特殊的 RNN(循環神經網路),它解決了傳統 RNN 在長序列訓練時會遺忘早期訊息的問題。它具備「記住有用訊息、忘記無用訊息」的能力,非常適合處理像語音這種具有時間依賴性的資料,原因如下:

  • 記憶上下文:能保留過去聲音片段的資訊,有助於理解整體語意
  • 抗雜訊能力佳:對於語音中的變化與模糊具有容忍度
  • 對應自然語言更彈性:特別適合辨識不定長度的語句輸入

若說 CNN 是從「圖片」判斷你說什麼,那麼 LSTM 更像是在「聆聽一整段話」,理解其中的節奏與重點。舉例來說,假如你正在說「open the...」,LSTM 可以根據前面的「open the」,預測你接下來可能說的是「door」、「app」等。在語音辨識中,LSTM 可以捕捉聲音變化的時間節奏,強化辨識的準確率。

語音助理中,LSTM 可以怎麼應用?

以下是以語音助理為想像情境時,LSTM 模型扮演的角色:

任務 所需能力 模型支援
辨識句子型語音指令 處理時間序列 + 上下文資訊 LSTM 可辦到
模糊語音補全與容錯 理解整體語境 LSTM 可辦到
多人語音的識別與切換 長距離依賴 + 注意力機制 LSTM 可搭配 Attention

常見的語音助理設計場景如:

  • 「請播放下一首歌」→ 涉及動作、位置、上下文語意
  • 「開客廳的燈」→ 涉及空間與條件判斷
  • 「明天下午兩點提醒我開會」→ 涉及時間解碼與事件規劃

這些都已超出傳統單字分類模型的能力。

資料處理:讓語音變成模型能讀懂的「語言」

語音助理使用的語音輸入,會經過以下幾步:

  1. 錄音(waveform)
  2. 轉為梅爾頻譜圖(Mel Spectrogram)或 MFCC
  3. 切片成時間序列 frames(例如每 10ms 為一個 frame)
  4. 餵入 LSTM 模型進行訓練與分類

這樣的處理方式讓模型不只看到「這個聲音長什麼樣子」,而是學會「這個聲音是怎麼變化的」。

結語

雖然 LSTM 已經能處理多數基礎語音助理任務,但隨著語音資料越來越複雜,人機互動需求越來越高,下一代模型如 TransformerWav2Vec2Whisper 已成為主流選項。

這些模型將成為我們未來探索語音互動時的重要工具,不只聽得見,也更聽得懂、更說得好。語音互動的世界不再只是「辨識單一詞語」,而是對於時間中語意變化的理解。LSTM 幫助模型跨越記憶的斷點,讓我們踏入語音理解的真實挑戰。

LSTM 的導入,是語音互動邁向真實應用的起點。在這條路上,技術從不只是冷冰冰的程式碼,更是一種讓機器理解人類語言的努力與想像。


上一篇
Day 4 | 從指令到回應:語音互動系統的基礎設計拆解
系列文
感知你的動作與情緒:深度學習在人機互動的應用5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